很多年轻的女性因为月经紊乱,月经好几个月不来,来医院就诊,一查彩超提示双侧卵巢多囊性的改变,这就是一个多囊卵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多囊卵巢的诊断与治疗。
一、定义
多囊卵巢是一种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在临床上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其病因至今尚未阐明,目前研究认为,其可能是由于某些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二、内分泌特征:①雄激素过多;②雌酮过多;③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LH/FSH)比值增大;④胰岛素过多。
三、病理
卵巢变化双侧卵巢均匀性增大,为正常妇女的2到5倍,呈灰白色,包膜增厚、坚韧,切面见卵巢白膜均匀性增厚,较正常厚2到4倍,白膜下可见大小不等、≥12个囊性卵泡,直径在2到9毫米。镜下见白膜增厚、硬化,皮质表层纤维化,细胞少,血管显著存在。白膜下见多个不成熟阶段成囊性扩张的卵泡及闭锁卵泡,无成熟卵泡生成及排卵迹象。
子宫内膜变化因无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呈现不同程度增生性改变,甚至呈不典型增生。长期持续无排卵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概率。
四、临床表现
多囊卵巢综合症多起病于青春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失调,雄激素过量和肥胖。
1.月经失调为主要症状,多表现为月经稀发(月经周期35日到6个月)或闭经,闭经前常有经量过少或月经稀发。也可表现为不规则的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行经期或经量无规律性。
2.不孕生理期妇女因排卵障碍导致不孕。
3.多毛、痤疮是高雄激素血症最常见的表现。出现不同程度多毛,以性毛为主,阴毛浓密且呈男性型倾向,延及肛周、腹股沟或腹中线,也可出现上唇或下颌细须或乳晕周围有长毛等。油脂性皮肤及痤疮常见,与体内雄激素积聚刺激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4.肥胖50%以上患者肥胖(体重指数≥25),且常呈腹部肥胖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多、游离睾酮比例增加与瘦素抵抗有关。
5黑棘皮症阴唇、颈背部、腋下、乳房下和腹股沟等处皮肤皱褶部位出现灰褐色色素沉着,呈对称性,皮肤增厚,质地柔软。
五、辅助检查
1.基础体温测定表现为单相型基础体温曲线。
2.超声检查见卵巢增大,包膜回声增强,轮廓较光滑,间质回声增强;一侧或两侧卵巢各有12个及以上直径为2~9毫米无回声区,围绕卵巢边缘,呈齿轮状排列,称为“项链征”。连续监测未见主导卵泡发育及排卵迹象。
3.腹腔镜检查可取卵巢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4.诊断性刮宫应选在月经前数日或月经来潮六小时内进行,刮出的子宫内膜呈不同程度增生改变,无分泌期变化。对闭经或月经不规律不规律者,可以了解子宫内膜增生情况。目前临床比较少运用。
5.内分泌的测定临床上可以查性激素六项来了解内分泌的情况。血清雄激素通常不超过正常范围两倍。LH/FSH≥2~3,也可在正常范围内。抗米勒管激素AMH多为正常人的2~4倍。
六、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应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以降低体重和缩小腰围,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睾酮水平,从而恢复排卵及生育功能。
2.药物治疗调整月经周期,定期合理应用药物。对控制月经周期非常重要。
①口服避孕药:为雌孕激素联合周期疗法,孕激素通过负反馈抑制垂体LH异常高分泌,减少卵巢产生雄激素,并可直接作用子宫内膜,抑制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和调节月经周期。雌激素可以促进肝脏产生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减少游离睾酮。常用口服短效避孕药,周期性服用,疗程一般为3~6个月,可重复使用。能有效控制毛发生长和治疗痤疮。
②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可调节月经并保护子宫内膜。
③降低雄激素的水平糖皮质类固醇:常用药为地塞米松,每晚0.25毫克口服。改善胰岛素抵抗,常用药物,二甲双胍,每次口服500毫克,每日2到3次。诱发排卵对有生育要求者在生活方式调整,抗雄激素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基础治疗后进行促排卵治疗。可给予氯米芬进行促排卵治疗。
3.手术治疗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手术,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治疗无效、盆腔粘连及卵巢功能低下。卵巢楔形切除术因术后卵巢周围粘连发生率较高,临床上也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