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这说明党中央对中国人口发展形势高度重视,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是大势所趋。
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近年来生育水平持续走低,总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计算,总和生育率仅为1.15。低生育率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
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2022年8月16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推出了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20项举措。要落实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一少一中一老”。其中,“一少”要解决的是幼有所育、幼有所养问题;“一中”要解决的是能生、敢生和愿意生的问题;“一老”则事关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关注生育群体健康是促进生育的重要保证。“不想生,生不出,生不好”,成为我国生殖健康问题面临的三大现状。在“生育意愿低”的人群中,包括因养育成本高、女性产后职业发展空间受影响等原因“不敢生”的人群,也包括因更加注重个人生活质量而“不想生”的人群。与此同时,我国育龄妇女的不孕不育率逐年上升,现在已经达到了12%~18%。
影响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反复人工流产,以及年轻人经常熬夜、过度减肥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在影响育龄女性的身体素质,进而影响她们的生育能力。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虽然近30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女性的身体素质及生育能力却在下降。这需要国家重视以及医疗服务的介入,同时加强科普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倡适龄婚育。中医药在促进生育、提高生育质量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和优势,应该加强临床和基础研究,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关注生育群体健康还应特别关注未来生育群体,勿让青少年生殖健康“流”失。
研究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人工流产的总数一直徘徊在950万例左右。也有专家指出,中国每年实际人工流产数量约在1300万例,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人工流产数量与新生人口数量几近持平。实际数量明显多于统计数量的原因,是统计并没有覆盖私立医院和地下诊所。多项有关调查还显示,人工流产的女性中,年轻、未婚、未育占比不断升高,多次重复流产和年龄在20岁以内的高危人工流产占比显著增加。每年24岁以下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数占我国人工流产总数的40%以上,其中近20%有反复人工流产经历。关注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刻不容缓,应该建立涵盖大中小学并逐步深入的生殖健康教育体系,设立人工流产国家监管和服务的技术门槛。
提高生育率,降低不孕不育率需要多措并举,国家、社会、单位、家庭共同努力并有机联动,从当前和未来综合考量,形成生殖健康促进行动的合力。
原文刊登于2022年12月7日《 人民政协报 》第 9 版健康周刊
作者:赵瑞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