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团队采用基因编辑的方式,首次实现了只用1个未受精的卵母细胞培育出哺乳动物后代,而且这个后代小鼠还可以活到成年,继续繁育后代。
小时候看的《西游记》女儿国的女儿成年后饮用子母河水,不出几日便可喜得一女的奇思妙想要实现了?
以人类为首的哺乳动物“未婚先孕”现象要实现了?不需要男人了?
实际上不管是女儿国的故事还是自然界的未婚先孕”现象,实际上指的都是同一种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即在无需精子的条件下,自发或经物理、化学刺激,使卵母细胞有丝分裂激活,而形成胚胎,并可继续发育至成熟而产生后代。
再说简单一点,就是不需要男人的任何作用,由女性自己产生胚胎,我想这应该是有不少独立女性会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对于又不想结婚,又特别喜欢和想要小孩的。
事实上,孤雌生殖在自然界早就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
1835年,波兰有一个养蜂人叫做齐从,他在养蜂过程中就发现蜜蜂分为蜂王、工蜂和雄峰,其中蜂王、工蜂又叫做雌蜂,是由蜂王和雄峰交配受精卵发育来的,但是雄峰不是,它是蜂王自己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无需受精!所以,没有蜂王,蜜蜂将无法繁殖后代,而雄峰是没有“爸爸”的。
跟蜜蜂很像的,随处可见的蚂蚁,它们的雄蚁,同样也是没有“爸爸”的,是蚁后直接孤雌生殖产生的,然后这些雄蚁在性成熟后跟蚁后交配,产生雌蚁。
接着蚁后在产生的那么多雌蚁后代中,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雌蚁,作为接班人,给予最好的环境和食物喂养它,这就成了下一届的“蚁后”,而其他未被挑选到的雌蚁,会因为吃不好睡不好,导致发育不良,最终成为大家平时在地上看到的到处寻找食物、好不容易找到食物,还有拼命往家里搬的“苦命”的“工蚁”。
再后来,科学家相继又发现专门对农作物作对的蚜虫更是“人精”,在环境差的时候它们会选择雌雄交配,一旦条件好了以后就会选择简单的孤雌生殖。
因此,孤雌生殖在许多动物身上均有体现,除了刚刚说到的蜜蜂、蚂蚁、蚜虫,还有我们人类特别讨厌的苍蝇、蟑螂以及脊椎动物类中的蜥蜴、蛇、鱼、鸟类等。
这些动物孤雌繁殖意义在哪里?
其实很好理解,说完大家肯定感同身受。没错,雌雄繁殖生育后代更有环境适应能力,但是它费时费力,需要花心思,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意思。自然界也是一样的,比如蛾蝶在发情期要通过绚丽颜色来吸引异性;再比如屁股越红,脱单越快的狒狒;还有一些鸟类要唱好听的歌来吸引性伴侣,而这过程中还有避免“第三者”插足,还有要防范招来天敌的“杀身之祸”。
所以,孤雌生殖,不管是从安全性还是实操性上,都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好的选择。因此,假如人类也有孤雌生殖,未来是有可能改变化妆品等很多女性消费市场的。
那么人类有孤雌生殖吗?
有,畸胎瘤就是!但它是孤雌生殖在我们人身上的病理性体现,说白了,是一种病!
畸胎瘤,属于先天性发育问题,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的胚胎发育期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形成一个胚芽,然后逐渐发展下来,但是这个胚胎瘤不是!
它分为卵巢成熟胚胎瘤和未成熟胚胎瘤,都属于女性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但两者又有区别,这前面一个是良性的,后面一个是恶性的,而且前者多以二三十岁育龄期女性多发,后者则发生在十几、二十岁的女孩子更多一些,我在临床上见过最年轻的只有16岁。而这个未成熟畸胎瘤最常见的病因就是孤雌生殖引起刺激的原始生殖细胞导致不的典型分裂。
那人类有没有可能出现正常的孤雌生殖?
事实上,决定我们男性的性别的基因已在慢慢变少!
学过生物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人的性别是有XY染色体决定的,Y染色体是男性,而X染色体是女性,而在几百万年之前,不管是Y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都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小差异那么大,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的1/3,以前这两条染色体都各有1000多个等位基因,但是慢慢随着时间推移,X染色体是没有变,但Y染色体在不断衰退,变得越来越短,现在只有不到100个基因,所以,指不定再过500万年,这个男人标配的“Y染色体”就真的消失了,男人也就……
当然,这是从生物学发展角度,而且时间距离还很遥远,但是从技术层面上看,未来还是有可能的。比如临床人造精子技术,从女性身上提取骨髓细胞,分离出干细胞,然后再将这些干细胞培育成“人造精子”、人工刺激模拟受精、通过像实验鼠一样通过基因编辑方式或者培育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育出了具有生殖功能的精子细胞等等。
但是人类的繁衍不需要男人,这条路还很远,目前是做不到的,而且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不管是实验还是治疗应用前景上,伦理上就过不去,而且不利于物种进化,会缺乏姐妹染色体基因互换。
而有些网友也表示:女性最想要的不是孤雌生殖,而是人造子宫,因为女人为了人类的繁衍做出了巨大牺牲,而且也可以避免代孕的伦理风险,这才是人类应该努力的方向;
还有的网友认为:不需要女性就能孕育生孩子这更有现实意义,更希望是孤雄繁殖,对这个不用男人也能生孩子的技术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