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三胎后,除了生育和养育成本,生育问题也不容小觑。有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攀升至12-18%左右。随着不孕不育人口的增长,辅助生殖技术正日益成为这些家庭的一种选择。
近日,浙江省医疗保障局下发了《关于支持"浙江良种"推广优生优育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将制定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相关技术治疗不孕症的医疗服务价格,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适时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
此前,北京、湖南、四川、湖北等地也先后发布了拟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的消息。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疗保险或生育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育率,但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对人类生育的关怀。该政策的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
试管婴儿的费用是多少?
在各种辅助生殖技术中,最主流的是"体外受精"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试管婴儿"。
据2021年9月央视新闻报道,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登记结婚的女性中,35岁以上未达最佳生育年龄的女性比例逐年上升。晚婚晚育的趋势也与不孕不育的增加高度重合。目前,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攀升至约12-18%。
官方数据还显示,到2020年底,中国有536家医疗机构被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27家医疗机构为人类精子库。同时,近年来,人类辅助生殖各技术类别每年的总周期数超过100万,出生婴儿数超过30万。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副院长孙燕也表示,不孕不育的治疗费用很高,比如与不孕不育有关的微创手术要上千元,试管婴儿治疗一个周期要三四万元,成功率只有50%左右,而且一半以上的患者夫妇需要2个周期以上的治疗,普通家庭很难承受。
孙燕建议,与时俱进调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组织专家讨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保基金收支情况、不孕不育人群需求,分期分批将不孕不育治疗项目纳入医保。要加强对辅助生殖技术医疗机构的监管,切实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毅坚也建议,国家医保局支持将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据他介绍,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2-3个月),治疗费用较高,主要包括检查检验费、药品费、治疗费、胚胎培养、冷冻、移植手术费以及并发症的治疗等。此外,由于成功率的不确定性,导致患者可能面临多次治疗,增加了经济和身体负担。
然而,2020年9月,国家医疗保险管理局对"将辅助生殖治疗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作出回应,称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条件尚不具备。根据国家医保的规定,当时社会承受能力有限,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特别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较低。
到2021年8月,这种情况已经改变。国家医保局表示,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如溴隐亭、曲普瑞林、克罗米芬等将纳入医保范围。
生育率可以提高吗?
现在的问题是,生殖辅助技术不在医疗保险范围内,生殖辅助手术由医院自己定价,每个医院的收费标准不同。
如果将生殖辅助技术纳入医保,首先,国家需要对每个生殖辅助项目进行统一的定价和收费。何亚福建议,今后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还需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防止生殖辅助技术的滥用。例如,一年可以报销多少个试管婴儿周期,以及规定接受生殖辅助的妇女的年龄。
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周绍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个例子,同样的"输卵管修复和整形手术",如果在妇科做,可以享受医保报销,但在生殖中心则要自费。
刘英良还提到,目前的医保政策对各种不孕不育治疗项目不报销,一些可以在妇科报销的手术也不报销。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和患者在妇科挂号,并在医保中报销了上述治疗费用。
对此,刘英良认为,现阶段在不增加医保待遇项目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述待遇项目单独拆分,拒绝报销的原因不是就诊科室是"生殖医学",而是以具体疾病是否符合医保报销类别为依据,先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具体纳入医保还是生育保险,包括哪些费用可以纳入,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采集和测算,以便决策。"在董玉成看来,要研究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控性,比如各地的财政支付能力,各部门的政策协调,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等。
将辅助生殖技术服务费用纳入医保能否提高生育率?
何亚福认为,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高的,但是要提高生育率,主要还是要靠增强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降低育龄夫妇的生育成本。因为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想生、不敢生,而不是想生却生不了。
在董玉成看来,辅助生殖技术适合那些有生育意愿,但自身身体状况暂时不允许生育的人。将他们纳入医疗保险或生育保险,也是对他们生育意愿的一种保护,将其变成一种实际的生育行为。
"这个问题不应该用一个数量来衡量。"董玉整说,将辅助生殖技术服务费用纳入医保,对提高生育率有积极作用,但更体现了社会对人类生育的关怀,是对生育的社会价值的尊重,"我们现在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这实际上体现了要探索建立生育费用的分担机制。至于能提高多少比例的生育率,还有待观察,这也关系到后续的报销额度"。